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以最小的人工干預、最小的代價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采取自然恢復措施,并不是完全順其自然,也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快生態系統恢復進程;采取人工修復措施,也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能忽略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和屬性肆意妄為,人工修復最終是為了給后續自然恢復創造條件
對于大部分區域的生態系統實行以自然恢復為主,最大限度保留和維持原有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對于已經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由于其原有的生態平衡已被打破,單獨依靠自然恢復很可能無法逆轉,或逆轉周期長,必須借助適度的人工修復措施,加速恢復進程、提升恢復效能
山東省日照市對沿海裸露場地及岸線破損處進行生態修復,建成約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2024年8月8日攝)。郭緒雷攝/本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其中之一。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遵循自然規律,積極有效開展生態保護修復的實踐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會、積極貫徹其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不斷厚植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根基。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蘊含中華農耕文明的生態智慧!睹献印酚醒裕骸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薄盾髯印分杏小安菽緲s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的記述。這些觀念都蘊含著根據季節時令規律恢復保護生態、發展生產的智慧。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運用的封山育林、休耕輪種、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禁伐限伐、禁牧休牧、禁漁休漁等措施都是結合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寶貴經驗,對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能夠指導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問題的發生、生態系統的破壞往往是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向自然界的強勢延伸嚴重干擾了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進而打破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平衡狀態。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是使生態系統重新達到動態平衡的兩種重要手段,本質上是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保障。
有利于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我國許多地區地處大江大河上游,是中華民族的生態屏障。在圍繞構建“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有序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時,需要把眼光放長遠些,堅持加強生態保護,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推動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格局,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保護好本錢、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生態根基。
有利于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當前,我國生態系統面臨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全國約40%的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等級偏低,部分區域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失衡,生態敏感脆弱區的生態退化風險加劇,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問題依然存在。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有助于杜絕生態修復中的形式主義,科學高效地解決生態問題,恢復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為改善生態系統質量、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提供保障。
有利于提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源頭活水。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對生態保護修復的投入就是對生態產品生產的投入,生態功能提升就等于生態產品質量的提高。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有助于培育大量優質生態產品走向市場,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有助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對生態保護修復的反哺,激發生態修復和綠色產業融合發展潛力;更有助于擴大生態環境容量,讓美麗中國“顏值”更靚、“綠色家底”更厚。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促進高水平保護的應有之義。
有利于推動生態系統質量持續向好。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有利于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持續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促使生態系統正向演替和生態質量改善持續穩定向好。經過多年不斷努力,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4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國生態狀況總體穩中向好。
有利于促進生態保護修復手段更加科學。生態保護修復需要尊重客觀事實,研判生態問題發生規律,分析生態質量改善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學、靈活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做到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以作為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之一的“中國山水工程”為例,其始終強調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根據生態系統退化、受損程度和恢復力,合理選擇保育保護、自然恢復、輔助再生和生態重建等措施,恢復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
有利于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是以最小的人工干預、最小的代價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以此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提升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固碳等調節服務,使良好的生態系統、豐富的物種和遺傳資源多樣性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相輔相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恒推進生態建設。
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有其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凈化、自我恢復的能力。治愈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順應自然,給大自然休養生息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復生態系統平衡。
為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恢復,我國創新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將30%以上的陸域國土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有效保護了絕大多數的生態功能極重要區、生態環境極敏感脆弱區和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國家公園將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區域保護起來。我國實施的“長江十年禁漁”將河湖還給自然,萬里長江得以休養生息。如今,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顯著增加,赤水河魚類資源量達到禁捕前的1.95倍。事實證明,當我們還自然以和諧寧靜,自然就會還我們一片蓬勃生機。
自然恢復的局限和極限給人工修復留下了積極作為的廣闊天地。當生態系統受到嚴重損害或者破壞時,僅依靠自然的力量往往難以奏效。這就對人工修復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給我們留下了積極作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廣闊空間。人工修復以恢復生態學為理論基礎,施以科學的人工干預,借助適當的人工修復措施,改變制約環境的主要因素,盡快遏制生態系統退化,促進生態系統正向演替,加快生態修復的速度,為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爭取時間、創造條件。
幾十年來,我國開展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生態系統修復工作,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原沙化退化,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還海,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河北塞罕壩林場幾代人持續造林護林100多萬畝,將原來“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山禿嶺修復成“藍天白云游,綠野無盡頭”的“華北綠肺”;山西右玉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二十二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治理荒漠化、恢復生態;新疆阿克蘇植樹治沙三十載,風沙之源變綠洲果園;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創造了人工修復的奇跡。
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都是對已經受損或退化的生態系統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生態保護修復手段,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人工修復的優點是可在短期內促進和恢復自然生機,缺點是成本高,修復后的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穩定性與適應性較自然恢復的生態系統差。相比之下,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復生態,成本低,恢復后的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更穩定,但周期長、見效慢,難以恢復結構受損嚴重的生態系統。
采取自然恢復措施,并不是完全順其自然,也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快生態系統恢復進程;采取人工修復措施,也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能忽略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和屬性肆意妄為,人工修復最終是為了給后續自然恢復創造條件。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應當注重尊重自然生態系統演化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目的是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提高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科學性和針對性。
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把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有機統一起來,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
堅持系統觀念。生態保護修復需要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從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出發,統籌兼顧、整體施策。既考慮自然恢復的長期性,也考慮工程項目的短期性,明確生態修復的階段劃分與措施布置,做到時間上的長短結合。最大限度地弱化人對生態系統的干預,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全面增強。
尊重自然規律。生態保護修復必須處理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要尊重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和必然聯系,深刻把握生態保護修復系統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內涵,重視各種剛性約束,適應地帶性規律,堅決克服各類違背自然規律的偽生態、假生態修復。生態保護修復貴在回歸本真,必須跳出“改造自然”的思維慣性,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發揮自然生態系統內在的自我修復功能,采取保育保護、人工輔助等方法,助力生態系統恢復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
堅持因地因時、分區分類施策。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生態修復要根據緊迫性和適宜性,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要根據生態系統受損程度選擇修復方式。對于大部分生態系統實行以自然恢復為主,最大限度維持原有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對于已經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由于其原有的生態平衡已被打破,單獨依靠自然恢復很可能無法逆轉,或逆轉周期長,必須借助適度的人工修復措施,加速恢復進程、提升恢復效能。
對于嚴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農田等生態系統,嚴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漁休漁、休耕輪作。對于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態退化突出問題,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必要的人工修復,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宜荒則荒。城市特別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積極探索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深度融合的新路徑,讓城市更加美麗宜居。
文|俞海 張蒙 俞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自然生態研究部助理研究員
來源:《瞭望》2024年第38期—新華網
上一篇: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從計劃執行報告看下半年經濟工作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