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對礦業行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安全性、推動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4(第二十六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期間,一場以“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為主題的論壇吸引了眾多嘉賓。從事智能礦山裝備制造研發及提供礦山全產業鏈服務企業的代表帶來了多個綠色化、智能化開采解決方案。
智能化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數字化、智能化是礦業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研發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不僅有助于礦業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將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
當前,越來越多礦山在使用大功率、高端化裝備過程中,對潤滑油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诖,?松梨谔岢隽酥悄鼙O測解決方案。這項方案依托工業物聯網,將設備具體運行的潤滑參數進行遠程實時監測,裝在每一臺設備前端的傳感器收集數據后,通過語音傳送到數據中臺,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和處理,為裝備提供智能報警、故障診斷、根因分析,同步提供可執行的預測性的維護建議。
同樣,提供智能監測平臺的還有中鐵十九局礦業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十九局”)。公司“?亍敝悄芑脚_,通過建立礦山的物理模型,結合實時傳感器,更新礦山信息,可以實現實時地查詢歷史運行軌跡,綜合礦山的多學科、多種信息、多模態仿真,最終實現了對礦山“人、機、環”的全息感知和全面互聯。此平臺可以實時監控礦山的各個環節的生產安全狀況,結合遙測遙感和視覺AI算法等,能夠及時監測、預警和防護。
金誠信礦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裝備副總經理孫常盛“以新質生產力推進綠色智能礦山的建設”為題,介紹了金誠信礦業的創新實踐之路。針對作業中無人駕駛生產作業效率比較低下,很難實現無人鏟裝作業的問題,公司開發45噸混合動力井下鉸接式礦用多功能服務車,實現了主動尋找鏟運機裝載,并基于數字孿生礦車聯網,進一步開發數據資產,全面實現車聯網調度指揮。
2024年,礦山智能化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邁進。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智能化技術在礦山領域的應用將日益廣泛。
綠色發展永遠在路上
綠色低碳,不但有利于企業自身科技發展,而且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徑。在全球碳減排的背景下,深圳市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針對零碳礦區的微網解決方案。該方案的核心是集中式綠碳發電機組,由風光等清潔能源構成,為礦區微網提供強勁且穩定的電力支持。
該公司系統研究院院長吳候福表示,微網是電源、負荷、儲能等高度集成的自治系統,既能并網又可獨立運行,可實現可再生能源與負荷波動就地平衡控制,是分布式能源靈活高效利用模式的重大創新。
據了解,加快推進礦業綠色微網建設,可有效解決當前我國礦業領域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較低、作業終端用能系統調節能力不足、各類電源統籌協調不夠等問題。同時,微網的規模相對較小,結構靈活,易于建設和管理,可以通過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能源的精細化管理和優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除能源節約集約之外,在開采過程中把資源吃干榨凈同樣重要。山東鑫海礦業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云龍在“創新選礦工藝技術海內外應用案例分享”的報告中表示,針對低品位鈦鐵礦、含金(銅)和多硫的鐵礦等,公司研發出超細干破磨拋尾工藝和高濃度的浮選工藝,提高了礦產品的品位,實現資源吃干榨盡。
礦山綠色發展不是簡單地對園區進行美化,而是需要實現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實現由內而外的綠色發展,這才是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
高效安全新方案層出不窮
徐工集團始終專注于露天礦山技術裝備、運營服務領域的管理與實踐。近兩年,該集團堅定走綠色、安全、和諧、智能、高效的發展之路,聚焦產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施工運營場景來生產制造設備,推出了XE7000大型挖掘機,一挖斗可以掘起60余噸的物料,被譽為挖機界的“勞斯萊斯”,創造了我國大噸位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華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劉大金在會上表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資源的消耗也在與日俱增,同時宜開采的淺部資源也越來越少,下一步礦山企業不得不向深部開采進軍。
據統計,目前我國非煤地下礦山有7000余座,未來十年將會有數百座礦山邁向千米深度,有些礦山的深度還會達到3000米以上。與此同時,金屬礦產往往與地下水耦合伴生!八Α眴栴}已經成為制約礦山安全高效開發的首要問題。
在“水害”治理方面,該公司的帷幕注漿已經成為保障礦山全生命周期的一項相對比較成熟的整體防治水工程。
當前,帷幕注漿工藝采用地表打孔、高壓灌漿方式,但隨著礦山越采越深,面臨施工難度大的同時,經濟也不劃算,幾千米的孔,造價非常昂貴。由此,他們提出,帷幕注漿轉入井下實施的方案。目前,該項技術已在云南毛坪鉛鋅礦得到應用,實施以來礦井的平均水量由3.4萬立方米降到了目前的1萬立方米,堵水率達到70%以上。
近兩年來,新技術、新裝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還極大地提升了礦山作業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礦山智能化將繼續引領行業發展潮流,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作者:張繼勇
來源:中國礦業報網
上一篇:我國礦產地質勘查投資實現三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