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舉辦“一帶一路”巖溶水生生態系統與碳循環國際培訓工作坊
4月20至22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主辦了“一帶一路”巖溶水生生態系統與碳循環國際培訓工作坊。來自中國、塞爾維亞、印度尼西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20余個國家的46名學員參加了此次培訓。
開幕式上,水生所副所長徐軍、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科技合作處處長王亮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羅劬侃分別致辭。作為本次國際培訓工作坊的發起人、水生所項目副研究員王培主持開幕式并負責協調室內授課和野外實習等各環節。
本次國際培訓工作坊邀請了水生所吳振斌研究員、張鶚研究員、畢永紅研究員、邱東茹研究員、武漢工程大學李思悅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高旭波教授等7名教員分別以“Constructed Wetland and Aquatic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On ‘One Belt and One Road’——Species exploration of freshwater fishes”“Algae in karst area”、“Carbon cycle: aquatic dissolved organic (DOM) and carbon emission”“Geobiome: Bacterial metabolisms,floc-formation of activated sludge and municipal sewage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Karst Water Flow System and Pollution”“Karst Aquatic Ecosystem and Carbon Cycle”為題對學員進行巖溶水生生態系統與碳循環的室內授課。來自摩洛哥、印度尼西亞、伊朗、牙買加、利比亞、斯洛伐克和泰國的9位學員分享了本國在巖溶區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研究方面的典型案例。
野外實習期間,王培項目副研究員以武漢東湖為例,介紹了巖溶水生生態系統中以藻類和沉水植物為代表的初級生產者對巖溶碳匯穩定性的重要作用;巖溶區水體富營養化對沉水植物群落演替及碳匯潛力的影響;沉水植物群落在富營養化湖泊水生態修復工程中增加碳匯的重要生態功能。
培訓期間,學員們參觀了水生生物博物館和白鱀豚館,郝玉江副研究員以“Progress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Conservation of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為題介紹了我國在長江江豚保護方面的工作。此外,學員們還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感受了具有八百年悠久歷史的楚國文化。
本次工作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培訓班(為期14天,分別在北京、武漢、桂林開展培訓)與中國—斯洛文尼亞(中國—中東歐國家)巖溶科技創新合作半月行(被列入中關村論壇主要活動之一)的組成部分,得到了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國科學院未來伙伴網絡專項“巖溶水生態系統惰性溶解有機碳來源解析(項目編號:075GJHZ2023030FN)”的支持。
本次國際培訓工作坊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這一國際性平臺,向“一帶一路”沿線巖溶國家傳播了巖溶水生生態系統與碳循環領域最新科研成果,增進了各參與國巖溶學者之間的廣泛交流和務實合作,為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巖溶國家的國際合作對比研究,提升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巖溶區水生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能力,助力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水生所副所長徐軍致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羅劬侃致辭
開幕式現場
培訓現場
野外實習
泰國學員分享